首页 >> 三翅萼属

政策缺失低碳城市建设存指标化倾向五指山蓝

扶沟农业网 2022-07-21 15:51:52

政策缺失 低碳城市建设存“指标化”倾向

6月17日消息:6月17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15日至21日)和低碳日的主题,是“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随着节能、减排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环保的低碳经济也为公众所熟知,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深远意义。由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仍处于缺位的状态,没有一部统一的和针对性的法律,成为城市低碳建设的一大缺憾。因此,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体系中亟需解决的重要一环。

对话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讲师 王克

对话动机

据联合国统计,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总量的75%,城市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成败的关键点。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对构建低碳城市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构想。何为“低碳城市”?如何建造低碳城市?

为了解目前各地对于打造低碳城市的第一手资料,记者采访了曾参与多地低碳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王克和正在牵头完成《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

对话

低碳硬约束已形成较强的预期

记者:据了解,在国内,提出低碳口号的城市就数以百计,何谓“低碳城市”?

王克:什么是低碳?首先涉及到一个综合性指标,在我国,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碳排放总量、单位GDP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对于中国大部分城市来说,碳排放总量在上升,而单位GDP排放强度在下降。目前对于这些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争议比较大,所以尚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宋国君:的确是这样。目前国内所说的低碳城市都是以万元GDP碳排放量为指标,这是一个率标准,更多关注的是碳的经济效率,这跟国际上的减碳是有区别的。

如果要是用人均碳排放来衡量,那就意味着碳排放指标进入了人的消费、生活以及工业生产,但目前还没有人提出人均碳排放的标准是多少,事实上中国目前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记者:为何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城市化进程中向低碳转型的紧迫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克:从国家政策上看,这种迫切性已经比较强了。首先从碳排放这点来说,国家从“十二五”到2020年都有明确的碳排放控制目标,发改委最近也在安排碳排放总量目标,这些都是按各个省往下分的,这就形成了一种硬约束,使城市必须向低碳转型。如果地方不能把排放额数控制到标准内的话,那么很多项目就上不去。

虽然现在这种硬约束还没有真正实现,但各城市如果不未雨绸缪,以后要短期转型可能来不及,所以现在得从战略规划的角度进行准备。另一方面,中国也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减排承诺,在国际国内压力下,我认为这样的硬约束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的预期。

低碳建设需更高层次部门参与

记者:目前,低碳城市不仅在数量上遍布了我国版图,发展路径的选择也颇为多样。比如,在河北省保定市,浑身覆盖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电谷大厦”成为这座历史名城的新地标;山东省德州市的“太阳城”名声俨然有赛过“德州扒鸡”之势。面对这样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各地是否存在低碳城市建设“指标化”的倾向?甚至是存在“形象大于实质”的问题?

王克:很多城市有自己的经济增长压力,在低碳上存在作秀成分,说明他们对低碳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我们也对国家发改委作出过建议,要求政府官员要转换低碳观念。

第二是现在纷纷提低碳的口号,我觉得这比不提好。实现低碳城市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实质性的内容还有很多欠缺,但只要政府在这方面宣传引导,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还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宋国君:对城市而言,如果不提出降低人均碳排放量,城市在低碳建设上就缺乏动力,目前更多的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控制。所有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我认为目前凡是提出低碳口号的都值得鼓励。第二步则需要细化碳排放数据的统计、核查等,如果一直喊口号,那就是作秀了。

记者:目前我国在发展低碳城市方面,是否存在一些误区?

王克:肯定是有误区的。首先,很多人认为低碳是节能减排,但这只是低碳的一个部分,低碳是一个产业体系,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比如现在很多地方把低碳建设的任务放在节能办和环保处,但其实低碳建设需要有宏观经济部门等更高层次的参与。

另外,中国城市在加速低碳转型上还存在一些障碍。总体而言,目前的城市发展还是看GDP这一单项指标,低碳没有实质性纳入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之内。同时,我国低碳建设数据基础欠缺,统计不完备。

宋国君:从对低碳的认识、法律、管理能力、知识储备上,我觉得都存在欠缺以及误区。比如现在有些人上班单位离家很近,还是非要开车去而不是骑自行车,还有些人就喜欢买非常大的房子住,这是价值观的问题。低碳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要说破除障碍和误区,那是人人有责。?

在低碳法律储备上尚存欠缺

记者:有人评价说,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普遍处于零散和尝试状态,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是否是这样?政策手段在城市的建立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宋国君: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比如杭州就采用了城市自行车系统,再比如建筑保温、太阳能热水器等,这些经验都是成熟的。至于政策,现在并没有一个像样的政策,许多政策缺乏精细的,作用不明显。

王克:目前在国家层面搞了两批试点,第一批搞了两三年,第二批才刚启动。第一批现在正在着手总结,若结果出来会有许多低碳发展政策、管理上的经验,在国家战略上也具有指导意义。

政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失、不完善,所以政策手段不论正负作用,都没能表现出来。比如没有碳税,碳交易也只在几个城市施行。

记者:两位在刚才也分别提到我国在低碳法律储备上存在欠缺。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是处于法律法规不到位?还是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抑或是执行存在问题?

王克:我认为主要处于缺位状态,现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层面上还未落实到这一步。

此外,低碳城市发展首先需要外部推力,用硬约束形成转型压力,然后需要内在的驱动,探索什么才是真正好的城市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政绩观,不要只注重经济增长。当然,完善的配套政策也必不可少,比如新产品能否得到节能认证,比如低碳产品的税收、价格优惠,要让消费者从低碳产品获得更多好处。

宋国君:可以说是这种状态,一是现在政策设计本身比较粗糙;其次是连万元GDP碳排放标准都是仅限于几个试点地区,很多低碳的东西都只是一个想法。比如有些机构不必要每天八点到下午五点上班,可以让员工在家工作或者错开交通高峰,这就能够减碳,但这要是用万元GDP碳排放标准衡量就不行了,因为这些举措并不能增长GDP。

记者:目前对于建设低碳城市,是否有国家的统一法律法规或文件进行指导?是否还存在曾有专家提出的“地方发改委没有经验,寄希望于意见出台,以向中央取经;国家发改委同样没有经验,寄希望于通知落地,以观地方试点”的状况?

王克:没有统一法律法规或文件指导是事实。

我觉得现在处于一种双向互动的状态,中央和地方两边都在开展工作,但都没有完成,比如现在中央在立法,然后会需要一些地方试点的意见;地方同时也会向中央提出低碳建设的需求,双方都在调整,形成一个双向反馈的机制。这是一个互动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方做完了另一方才行动的线性过程。

宋国君:目前只有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与低碳相关,没有直接性、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中央有关部门不能说没有经验,但中央的经验要落地,这还要与地方城市的自身情况相结合。只能说目前主动行动的很少,要是低碳建设可以赚钱,可以提供发展机遇,大家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

数字驱动业绩成长 电通安吉斯搜狐数字营销峰会举行

上海年会发布会

台湾学生成年礼

怎么回事?手机锁屏被破解了!

西安公关活动策划公司:爱点击重磅发布跨屏移动战略和创新产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