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滇边大黄

安徽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打造幸福美好家园绣线菊

扶沟农业网 2022-06-28 05:33:51

安徽加快建设生态强省 打造幸福美好家园

9月20日消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节约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强省,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推动安徽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美好安徽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一、建设生态强省是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重点,必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多年来,我省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打造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并上升到与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相并列的高度,加快建设美好安徽。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强省建设的必要性。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任务,也是全球发展大势。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回归,生态理念、环保意识越来越渗透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从我国国内看,正在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转变。正是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国内结构矛盾的深刻把握,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强省战略,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我省发展的现状,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强省的迫切性。近年来,我省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主要环境质量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不能不看到,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仍处于较高水平,资源人均占有量少与资源能源消耗高的矛盾较为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仍然很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强省战略,就是要积极探索后发地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发展。

从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强省的艰巨性。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三个强省建设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生态强省是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基础。我们建设生态强省的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生态强省,使城乡居民都能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上更清洁的空气,吃上更安全的食品,享受到更良好的环境。与我们发展现状相比,实现这些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我们长期为之努力拼搏、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生态强省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对历史、对发展、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扎实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建设生态强省是牵动全局工作的系统,应突出重点加快突破

建设生态强省既关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又关系民生改善、人民幸福,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必须紧紧围绕美好安徽建设,以增强生态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走出安徽特色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第一,要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构筑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体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特色资源和竞争优势,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生态强省建设中,一定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着力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倾力打造山清水秀、江河安澜的生态安徽。要加快绿化造林步伐,把绿化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行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共同构建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要加快生态修复进程,坚持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同步推进,强化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功能,加强江淮分水岭、沿淮、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综合治理,加强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建设与保护。要加强重点领域综合防治,大力推进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等防治工作,特别是要坚持治水和治污相结合,加强淮河、巢湖、长江、新安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水多、水少、水脏问题,让老百姓用上更干净的水,喝上更放心的水。

第二,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培育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作为发展中省份,生态经济是我省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是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发展生态经济,关键是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要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积极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使其产生更高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尤其要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绿色生态品牌。

第三,要坚持节约集约,着力增强可持续的资源保障能力。这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性产业大省尤为重要。要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坚决不上破坏环境资源的项目。各级各部门绝不能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放松环保要求,引进一些在别的地方难以生存的污染项目,这既难以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更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要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开发管理,着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严禁无证非法开山炸石取材,严禁小矿小窑低成本、掠夺式开采,坚决依法遏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开发行为。要大力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工作,特别是要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狠下功夫。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变政府要求为企业主动节约用地,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向优势企业集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第四,要坚持民生为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生态家园。当前,城乡人居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沿江地区酸雨频率依然较高,城市绿化滞后,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环卫设施不足,亟待加以解决。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城区及周边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和自然的保护,建设多层次的城镇绿地体系,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森林城市、低碳城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休闲旅游基地。特别要注意完善城市水网和排水系统,提升雨洪调蓄能力。要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注重文化传承,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第五,要坚持以文化人,着力弘扬全民参与的生态文化。生态强省建设是一项社会性、参与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靠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广大群众,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打造生态文化载体,不断深化生态创建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质,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切实增强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生态建设保护的自觉性。特别是皖北地区,人口稠密,水资源匮乏,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化的宣传普及,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形成社会文明新风尚。要大力建设绿色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力转变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决策,在城市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开发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全面实施政府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积极发展电子政务,优先采购自主创新、通过绿色认证的产品和设备。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生活,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

三、建设生态强省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要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建设生态强省事关当前,影响长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多管齐下,长短结合,完善机制,统筹推进,坚持不懈地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力求收到实效。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生态强省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让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在我省现有的环保规划、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及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相应的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并把这些规划与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紧密衔接起来。在园区规划和项目规划上,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环保的要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现高效益产出。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要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注重运用市场的办法筹措资金,特别是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入。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调动和保护好各地推进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继续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办法,研究推进大别山区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采煤沉陷区等区域实行生态补偿。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依托合芜蚌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强科技攻关,突破一批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着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一批低碳生态技术服务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放大合芜蚌试验区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的政策效应,积极引进和培养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人才,为生态强省建设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是严格考核监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强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市、县和省直部门生态强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激励约束作用。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执法监管,近年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关键在于严格执行、落实到位。要综合运用项目审批、融资环保核查、企业环保信用评价、环境违法惩戒等手段,切实提高环境监管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本安防爆电缆

凯乐石冲锋衣官网

碳素钢板卷管

北京童装品牌

汽车雷达测速仪

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

友情链接